1937年11月5日黎明,上海南部金山卫的海岸线上,日军第十军的三个师团如同潮水般涌上滩头。12万日军在国军防御薄弱的侧翼撕开一道缺口,这柄突然插入的利剑,让数十万国军将士陷入了被合围的绝境。这场被历史尘封的松江阻击战,正是决定淞沪会战数十万国军命运的关键转折点。
当日军在金山卫登陆时,国军南部防线兵力空虚。前敌总指挥陈诚和右路司令张发奎紧急建议缩短阵线、战略性撤退。然而,受制于即将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最高决策者犹豫不决,最终下达了"坚守三日"的命令。这个决定让整个战局开始不可控制地滑向深渊。
右翼司令张发奎临危受命,急令67军军长吴克仁率部星夜兼程赶赴松江。6日晚,67军的107师、108师抵达松江,与40军26师、七八旅及保安大队共同承担起死守松江三日的重任。此时,日军先锋部队已进抵金山县城、松隐镇一线,距离松江仅咫尺之遥。
7日凌晨,日军第十八师团一部沿沪杭铁路推进,其精锐第六师团和第十八师团主力在第五师团国崎支队的引导下直扑松江。当夜,日军先头部队已抵达米市渡,开始强渡黄浦江。仓促应战的67军在首战中就付出了惨重代价。
7日下午,日军援军抵达,炮火更加猛烈。107师损失惨重,被迫退守黄浦江北岸。日军多次逼近松江西门,均被击退。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松江城平民已提前撤离,我军凭借4挺高射机枪击落日军战机3架。战斗持续到半夜才暂时停歇。
真正的恶战在8日展开。清晨5时,日军数千人强渡黄浦江,在得胜港、石湖荡镇一带与守军展开惨烈厮杀。我军被迫收缩防线,日军紧追不舍,双方在松江城内展开逐屋争夺。傍晚时分,敌军已逼近小南门,距离指挥所不足一里。吴克仁将军派出预备队319旅,在吴谦旅长带领下击退敌军200余米,但吴旅长不幸腹部中弹重伤。吴军长亲临前线指挥,至晚上9点终于稳定战局。
吴克仁将军
完成三日坚守任务后,吴军长下令各部准备后撤。此时守军已伤亡殆尽,5名旅长、师长、参谋长阵亡,日军三面包围松江,仅北门可通行。吴军长坚持到午夜12时才下令全线撤退。8日深夜,松江沦陷。
更具悲剧性的是,9日吴克仁将军在率部撤往青浦白鹤镇途中,突遭日军便衣队袭击,中弹落水殉国。这位67军军长成为淞沪会战中殉国的最高将领。
日军占领松江后,兵分两路:一部沿太湖东岸侵入浙江、安徽,直逼南京;主力则指向枫泾镇、嘉兴一线。9日,沪杭铁路及公路被切断,北面日军也突破苏州河防线。国军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
直到此时,最高决策者才意识到保存有生力量的重要性。松江沦陷当晚,终于下达了早就该执行的撤退命令。但由于命令下达过迟,部队陷入极度混乱。右翼军部队在青浦、白鹤镇无法立足,继续向乍浦、平湖撤退。11月13日,日军增援部队登陆,淞沪会战的大溃败全面展开。
松江三日阻击战,67军以血肉之躯为数十万国军争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这场被历史遗忘的战斗,其战略价值不亚于任何一场大型会战!
股票的配资,正规配资平台网,每日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